廢紙漿廠點石成金 世界級屏東縣民公園 文青網美必拍
幾個月前去恆春採訪,無意間在一本雜誌封面上看見一張引人入勝的照片,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台糖紙漿場地坑遺址改造而成的「屏東縣民公園」一隅,二話不說,馬上收入口袋名單,這次有幸再訪屏東,當然要來朝聖一番!
翻閱歷史資料,屏東在日治時期曾有著東洋產能最高的糖廠。1909年台灣製糖會社在此設立阿緱製糖所(阿緱為屏東舊名),也就是後來的屏東糖廠,更是台糖三大總廠之一。糖業的活絡為屏東帶來繁榮的經濟,當時糖廠的兩座煙囪成為屏東平原上顯著的地標,因此過去的屏東也有著「糖都」的稱號!
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,那糖廠跟紙漿廠有什麼關聯呢?因為製糖用的甘蔗榨完汁後剩下的甘蔗渣,可以再利用作為紙漿的原料,隨著用紙需求的增加,台糖在1977年建立了屏東紙漿廠,現在的地坑遺址就是當時紙漿廠的備料區。
糖廠在1994年隨著糖業沒落後難逃關廠命運,而縣民公園就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台糖糖廠和紙漿廠遺址。
當我正專心看著牆上說明時,一個導遊大姐帶團趕到,非常盡責的扯開嗓門向四散拍照的團員介紹:「這裡荒會(廢)了20幾年,後來屏東縣政府花了4億多元整治,把以前的紙廠地坑遺構結合歷史感的裝置藝術,還得了很多獎喔。」雖然這解說的音量有點煞風景,但頓時間我也跟著觀光了一遭。
縣民公園座落在殺蛇溪畔,佔地約20公頃,可看的地方很多,像是由過去5個去污的過濾池化身而成的劇場、沙坑、秘境花園等,都是縣民公園設計亮點,礙於當天時間有限,只拍了心心念念的「地坑遺址」。地坑遺址的牆面上有詳盡的介紹,將糖廠和紙廠的前世今生交待得很清楚。
根據現場解說牌的說明,「前情提要」要溯及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,以1895-1945年「糖都崛起」為起始的說明寫道:「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,蔗糖的價格與香料持平,因產地源自東南亞腹地,促使歐洲殖民農地的興起。163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因台灣地理位置及氣候而在台灣發展糖業,全球可耕種地的限制使得糖業價格居高不下。」
「日本效仿歐美將糖業工業化,在台灣建立50多個糖廠,1909年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製糖所落成開工。糖業活絡了阿緱,1910年起,台灣銀行設立了出張所與台灣商工銀行,郵便局、阿緱醫院、阿緱水道等各種民生基礎建設。1913年,總督府全面實施阿緱街市區改正計書以公共衛生、公共交通及環境改善為主,即現今都市計劃的前身。屏東市發展藍圖就此大致抵定,從基礎建設到產業發展皆有全盤規劃為屏東晉身為現代化城市奠基。」
糖廠興衰史繼1895-1945年「糖都崛起」之後,接下來依序為「戰火蔓延」(1939-1945)、「蔗紙興起」(1977-1994),而後就是那位大姐形容的荒會了20幾年,最後在2020年再度「破繭而出」。
沒想到糖業撐起了屏東市輝煌的歷史,「碧海泱泱,現出平疇沃壤,蔗田千萬甲,處處割苗忙」,這首《台糖進行曲》也道盡了那段黃金歲月。
大約下午5點,地坑的裝置藝術亮起了燈,從拱門透出暖暖的光,好像為旅人開啟了一扇門,指引著方向,搭配著藍調的天空,特別有意境。
可能造訪的那天正好是平日,人潮並不多,有這樣一個寬敞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空間,屏東人真幸福!
我們一路從下午4點待到晚餐時間,不管白天或晚上,每個時段拍起來都有不同的美。
兒時記憶中的屏東,除了蔚藍大海,還有夏天的糖廠和一根接著一根的技仔冰,每次想起總令人懷念!時光流轉,昔日工業的痕跡,成為屏東縣民的新天地,多了藝術、人文與歷史的溫度,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
【屏東縣民公園的4個入口】
1號(西)入口:復興路(台27線)
2號(南)入口:和生路一段東德成製香鋪旁(台1線)
3號(東)入口:工業六路停車場(屏東工業區,交通隊正對面走到底)
4號(北)入口:台糖街圓環入口
*距離地坑最近的入口是3號東入口
【交通】:
從臺鐵屏東站步行約3分鐘至屏東轉運站
a.搭乘515、8201、8202、8203、8208、8209、8210、8212、8215至復興國小站下車,步行約200公尺抵達復興路出入口
b.搭乘506至縣民公園站下車,步行約200公尺至台糖街出入口
臉書留言
一般留言